卫星云图,是气象卫星从高空俯瞰地球时捕捉到的云层覆盖与地表特征图像,就像一双悬挂在太空中的“千里眼”,为人类洞察天气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。无论是台风路径、暴雨云团,还是沙尘暴的传播趋势,都能通过云图被清晰呈现。
借助卫星云图,气象部门能够精准识别各类天气系统,确定其位置与边界,还能评估其强度和发展趋势。这为天气分析与短期、中期预报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。在海洋、沙漠、高原等常规气象观测站稀少的区域,卫星云图有效弥补了探测空白,大幅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与覆盖范围。
气象卫星在太空的不同轨道位置持续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,获取的海量观测数据通过高速传输链路传回地面接收站。经过专业图像处理与数据融合,这些信息被合成为可供公众与科研使用的高分辨率云图。除了肉眼可见的可见光云图,卫星还可通过红外、微波等不同波段的传感器,获取更多层次和维度的气象信息。
从卫星云图的形态、结构、亮度与纹理等特征,可以识别云的种类、属性及降水情况。螺旋状、带状的大范围云系通常代表着台风或锋面系统;而局地强对流、雷暴、飑线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则在云图上呈现密集的高反射区域。如果卫星加密探测(如每 10-30 分钟一次),还能实时追踪雷暴单体的生成、发展与消散,为即时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提供高时效的数据支持。
卫星云图的观测还推动了气象科学发现,例如细胞状云系、云街、弧状云带等新型云系结构的识别。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气象研究的边界,也为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供了真实观测依据。
按照气象卫星运行轨道的不同,卫星云图可分为两大类:极地轨道卫星云图与对地静止轨道卫星云图。前者以接近南北极的轨道运行,获取全球覆盖的高分辨率图像,适合研究大尺度气候与冰雪变化;后者固定在地球同步轨道上,可持续监测同一地区的天气演变,尤其适合实时监控台风、暴雨等突发性天气。
根据探测波段不同,卫星云图又分为可见光云图、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等。可见光云图细节清晰,但在夜间无法获取;红外云图可全天候提供云顶温度信息,并通过颜色变化反映天气状况:晴空区多呈黑灰色,颜色越深表示地表辐射越强、气温越高;云雨覆盖区则以白色或灰白色显示,颜色越白代表云层越厚、降雨强度越大;过渡区呈深灰到浅灰渐变,显示不同厚度但无明显降水的云系。
近年来,随着遥感技术与云计算的进步,卫星云图的分辨率、更新频率与处理速度都有显著提升。现代卫星甚至能实现分钟级刷新,结合 AI 自动识别算法,对危险天气进行自动标注与风险分级,大幅提高气象预警的效率与准确性。
中国气象卫星云图主要由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拍摄,其中风云二号、风云四号等型号可每 15 至 30 分钟更新一次云图,并通过网络平台、气象APP等方式向公众发布,方便人们随时掌握最新的天气动态。这些数据不仅服务于气象预报,还广泛应用于农业、防灾减灾、海洋监测、环境保护等领域。
卫星云图已成为现代气象业务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数据之一,为人类预测天气、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。
1. 进入卫星云图页面。
2. 在页面中找到播放进度条,拖动进度条可以调整播放进度。
3. 在页面中找到播放速度,选择合适的播放速度。
4. 在页面中找到查看时段,选择合适的时段。
5. 点击播放按钮,开始播放卫星云图。
6. 点击上一帧按钮,可以播放上一帧的卫星云图。
7. 点击下一帧按钮,可以播放下一帧的卫星云图。